商会互动

北京广西企业商会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了,请扫描下面得二维码关注

联系商会

主办: 北京广西企业商会

电话: 010-56106077

E-mail:bjgxsh@126.com

左手螺蛳粉,右手电动车,柳州做对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6-02 11:06:00 查看次数:3296


01


柳州只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不出名的三线城市。


柳州人很想打造一张城市名片,让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西南地区,还有柳州这么一座城市。


但拿什么打造呢?柳州人又遇到了问题。


最后,他们灵机一动,盯上了螺蛳粉。


柳江拐了个弯穿城而过,带给柳州的不止是环境,还有吃不尽的螺蛳。


汽车和钢铁工业蓬勃发展,带给柳州的也不止是钱,还有陆续涌入的工人和热闹繁华的夜市。


广西人爱嗦粉,人尽皆知。但其实一开始,螺蛳只是螺蛳,粉也只是粉,两者井水不犯河水。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柳州的夜市上,兴起了一种食物,叫煮螺蛳,3分钱1碗,吃完螺蛳,还可以免费喝上一碗螺蛳汤。


有的客人喝不完,就把剩下的汤带回去,泡米饭吃。


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哪一个客人,急中生智,把带回去的汤泡了粉,结果便在柳州流行开来,人们在里面加上青菜、萝卜干、酸笋。


螺蛳粉的汤鲜、辣、酸、爽、烫,粉Q弹,让当地人欲罢不能,人们可以早上嗦一碗,中午嗦一碗,晚上嗦一碗,夜宵再来一碗。


但螺蛳粉,却始终只能在当地打转转,因为真的太臭了。


毫不夸张地说,天下臭共一石,螺蛳粉独占八斗,臭豆腐得一斗,榴莲与其他食物公分一斗。


因为螺蛳粉里有一种当地秘制的酸笋,酸笋里有大量的戊醛。


戊醛是什么味道呢?有人说它像“死老鼠味”,有人说它像“厕所味”,有人说它像“脚臭味”。


尽管柳州人很爱吃它,但面对这种“暗黑料理MAX版”,很少有游客想要尝试。


为了让螺蛳粉走出柳州的大门,柳州人可谓费了大劲,尤其是柳州政府。


2010年,柳州市美食联盟,特地以行业协会的名义,注册了个公司,跑到北京开店。


他们还特地选了个热闹的地方——朝外大街,市委书记亲自跑到店门口站台,试问哪家店还有这荣誉?


但最终折戟沉沙。


没有人能接受螺蛳粉的臭味,就算能接受,到店里吃完,满身都是臭的。大家都是体面人,谁愿意呢?


直到市委书记离任,这件事都没能办成。


但柳州政府推广螺蛳粉的想法,并没有打消。


螺蛳粉虽臭,但人民的智慧无穷。


后来不知道是谁,受到方便面的启发,把螺蛳汤和米粉装在一个袋子里,变成了袋装的螺蛳粉。


柳州政府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他们特地搞了个袋装螺蛳粉大赛,每年拿出650万元,给优秀的螺蛳粉颁奖,特等奖的奖金高达300万。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螺霸王,好欢螺,一个个品牌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


更幸运的是,他们搭上了电商这趟时代的列车。


柳州政府亲自跑去给一家家电商平台谈判,谈好了让自己的企业入驻。


袋装螺蛳粉,让螺蛳粉走出柳州,变得更容易了。


因为爱吃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螺蛳粉,不会在公众场合觉得尴尬。而且,电商让螺蛳粉这种食物,连接到了更多人。


螺蛳粉的逆袭之路,从此开始了。


2014年,柳州还只有1家螺蛳粉生产企业,但没过两年,直接变成了80多家。


2015年,螺蛳粉在各大电商网站的日销量,就突破了6万袋。


2016年,吃播在国内兴起,柳州市政府又推出“螺蛳粉吃播”,带动了一大批主播、B站up主的试吃参与。


知名度的提升,也让螺蛳粉的销量飞涨。2018年,螺蛳粉日销量已经超过120万袋。


再加上李子柒、李佳琦、薇娅等网红的宣传带货,螺蛳粉一发不可收拾,2019年,螺蛳粉日销量超过170万袋,销售额突破60亿。


在《2019年淘宝吃货大数据报告》中,螺蛳粉以2840万件勇夺桂冠,超过了辣条、火鸡面、烤冷面,成了中国特色小吃一哥。


螺蛳粉的爆火,也让一些作坊式企业起了歪心思。


但很快,他们就被柳州市的监管部门发现查处。


2016年,柳州市出台了《柳州螺蛳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一共55个小项,从材料到工序,都对企业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疫情期间,由于复工率不高,螺蛳粉的生产已经远远跟不上吃货们的需求。


面对网友们的催促,柳州市政府也亲自下场回应,表示一定为螺蛳粉厂家的复工提供保障。


能得到这样待遇的,也只有螺蛳粉。


2015年,韩国“火鸡面”在中国广受追捧,成为网红泡面;2017年,火鸡面获得韩国“1亿美元出口之塔”奖,成为了地区美食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现如今,柳州已经有螺蛳粉企业81家、品牌200多个,产品远销海外。


而柳州,也因螺蛳粉,成为了一座网红城市。

 

02


别的网红城市,都在想着如何延续生命力。


生怕有一天没有流量了,整个城市就垮了。


但柳州,完全不担心。


柳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一汽、东风、上汽、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


排名世界第一的工程预应力企业欧维姆机械公司、金嗓子、两面针等行业知名品牌,都是柳州土生土长的企业。


在柳州工业实力面前,螺蛳粉,真的只有螺蛳那么大。


但最初,作为一座小城市,他们什么都没有。


工业,是柳州收到的第一份礼物。


在62年中,面对滞销、缺少资金、没有技术、转型等诸多困难,柳州都没有选择放弃工业。


如果不想灭亡,那就只有变革。


1958年,在上海的援助下,柳州成立了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厂、柳州化工厂、柳州动力机械厂等十个工业建设项目。


其中,柳州动力机械厂是负责生产船用大型柴油机。但受困于当时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柳州动力机械厂基本没什么发展。


很快,为了响应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号召,柳州动力机械厂开始研制生产拖拉机。


1964年,柳州动力机械厂的第一台拖拉机,丰收牌拖拉机成功下线。


次年,柳州动力机械厂改名为柳州拖拉机厂。由于仍缺乏相关的生产经验,柳拖厂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年生产300台拖拉机。


但到了1978年,柳拖厂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5000台,跻身“全国八大拖拉机厂”。


改革开放以后,拖拉机滞销。为了生存,柳拖厂开始生产缝纫机、织布机,但自己的拖拉机卖不出去,柳拖厂还是在一步步地走向灭亡。


1980年,中央农机部军工局引进了一台日本三菱小货车,组织国内的厂家研究


柳拖厂很眼红,但没资格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柳拖厂也离倒闭越来越近。在请示了柳州市政府后,柳拖厂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全厂上下省吃俭用,自己买辆日本微型车回来。


柳拖厂买的是三菱L100微型车,当时厂里的工人都没有生产汽车的经验,柳拖厂的工人就用了最笨的一个办法——拆。


一辆L100,被拆成了2500余种、5500余件零件。每一件,柳拖厂都拿着手工测量、绘图。


三个月后,他们硬生生地“拼出来”一辆“万家牌”试制车。


与此同时,柳拖厂的人也不满足于这种“手工造车”的方式。1985年,他们引进三菱技术,并正式改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


那一年,柳微生产了4224辆汽车,实现工业总产值7323万元。


1990年,柳微的车被列为“免检产品”;1992年,柳微的年产量高居行业第二,在所有汽车厂中,也排名第13位。


1995年,柳微年产销5万辆;1996年,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五菱和日本大发汽车株式会社签订了技术援助协议。


到了1998年,柳州五菱的产销量做到了微型车行业的全国第一。


但危机,也悄然而至。


由于微型车的技术门槛不是很高,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柳州五菱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原来的20%,下降到了15%。


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技术、资金、人才都不占优的柳州五菱,很快就要向曾经的柳州拖拉机厂一样,产品没有销路,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衰落。


变革,迫在眉睫。


柳州政府决定,引入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给柳州五菱提供新的生命力。


在柳州市政府的主导下,柳州五菱开始频繁接触外国品牌。


买法国雪铁龙的模具,和东风汽车谈合作。但谈了一圈下来,外国厂商的意向都不是很明确。


美国通用汽车当时在进行“渠道下沉”,谋划小型车的发展。他们看中了五菱。


尽管两家公司都有合作的意向,但当时我国的规定是“一个外国公司最多只能和两个国内企业合作”,通用当时已经和上汽、金杯两家中国公司合作,没有名额给五菱了。


就在所有人以为,柳州五菱的合资计划要泡汤时,柳州市和广西政府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决定:


柳州五菱无偿将75.9%的股份划拨给上汽集团,成立了上汽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上汽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几乎整个五菱。


随后,上汽五菱以技改名义增资扩股向通用集团转让了34%的股权。2002年,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上汽、通用和五菱分别占比50.1%、34%、15.9%。


而这一切的条件只有一个,工厂,必须留在柳州。


不求拥有,但求所在。在这种“中中外”的合资模式下,上汽负责政策和资金,通用负责质量和品控,以及国际化。


而剩下的所有脏活儿累活儿——汽车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销售、售后服务等,全部由柳州五菱负责。


2002年11月,新公司的第一代产品“五菱之光”问世。


新产品的小问题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五菱停止了销售,专程从通用请来了美国专家做品控。


半年后,五菱之光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款以高性能、高性价比为特点的汽车,会成为“一代神车”。


据不完全统计,五菱之光卖了有360多万辆。


按照常理来说,五菱之光的老本,够柳州五菱吃好多年。


但柳州五菱知道,技术才是最为重要的。


2010年,为了得到通用的乘用车技术,五菱再次用10%的股份,换取了通用的A级汽车平台别克凯越。


每年几百万的销量,也让汽车生产的上下游企业在柳州扎根。


2019年,我国汽车生产2572万辆。柳州生产了其中的185万辆。


在中国,“每13辆汽车中,就有1辆是柳州造”。


这些车,都是中国的自主品牌。


回望五菱的历史,在柳州工业发展的62年中,他们有数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柳州没有坐以待毙,他们主动求变,甚至主动舍弃了很多,一步步地从那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城市,变成了如今的“汽车之城”。

 

03


和许多工业城市一样,污染,也成为柳州工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柳州工厂用的煤,含硫量较高。燃烧之后,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柳州又是一个盆地,这些废气无法散去,就形成了酸雨。


上世纪90年代,柳州的酸雨率达到98.5%,十雨九酸。


酸雨不仅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还严重影响柳州农业的发展,一场雨过后,蔬菜变枯,果树掉果。


那时,柳州的树叶,都是黑色的。


最重要的是,酸雨对于基础设施的腐蚀也十分严重。企业要每年保养露天设备,政府要对大桥、铁路等进行除锈。


据柳州政府的估算,酸雨给柳州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


发展和环境,柳州似乎只能选一个。


但柳州选择了全都要,当然,它也走上了一条最难的道路。


2001年,柳州市开始对市内的工厂进行整改。


余热节能发电、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焦炉煤气脱硫综合利用、清洁煤气化技术……这些专有名字的背后,指向一个东西——钱。


柳州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每年对那些加大环保投入的企业进行补贴。而对于不整改的企业,予以公示和罚款。


2006年4月,柳州发电公司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90%。


2007年,柳州化工煤耗大幅度下降。


2008年,柳钢的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


从2012年开始,柳州连续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现如今的柳州,已经成为了“中国最美工业城市”。


柳州在环保上,付出过巨大的代价。所以当国家提倡新能源汽车后,不同于其他政府的观望态度。柳州在结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下,全力支持电动车的发展。


柳州,成为中国电动车企心中的圣地。而柳州针对电动车的一系列举措,也被称为“柳州模式”。


柳州政府,解决了所有新能源汽车的难题。


针对充电难的问题,柳州新建了10000多套充电设施。


而对于停车难,柳州发明了一个“全民找车位”——在柳州,如果你发现小区、公司、商圈周围,有可以停放小型新能源汽车的空间,就可以直接拍照上传。


审核通过后,交警会对此进行规划。


而车企要做的,就是针对柳州市政府的需求,开发相对应的产品。


五菱为柳州“量身定做”,研发了宝骏E100、E200两款纯电汽车。


在柳州,你可以看到宝骏的专用停车位。


这些,都是造车行业从未有过的景象——政府全力支持,企业量身打造。


2018、2019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下降2.3%、4.0%,但柳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却分别增加80.7%和122.2%。


柳州对于燃油车并不限行限购,但柳州的电动车通行率,已经达到了20%。


这一切,几乎走在了所有城市的前面。


柳州政府用魄力和眼光,完成了中国电动车史上独有的“柳州模式”。


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城市发展史上几乎不可能的路,既是工业基地,又是宜居城市。

 

其实,柳州最初拿到的,是中国城市中,最烂的“剧本”。


地处偏远地区,人口少,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也不算丰富。


一般来说,这样的城市往往还能走最后一条路——发展旅游业。


但很不幸,柳州是中国有名的“酸雨之都”,酸雨率达到98.5%。最严重时,雨水的PH值低于4,基本上和食用醋差不多。


就像很多网页游戏的广告语一样,“开局啥也没有,装备全靠捡”。


它有一万种理由平庸、落后,但它没有。


它顽强地抓住了时代伸给它的每一条橄榄枝,每一条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


直到有一天,它抱着的,已经是棵参天大树。


柳州人不服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战争爆发,广西汽油供应被阻断。


广西请来了一群洋人,希望可以开发出不烧油的木炭汽车。洋人研究了一年,最后毫无进展,灰溜溜地离开。


危机之下,柳州的工人们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硬是弄出来一台木炭汽车。


柳州人敢拼。当广西的军火交易被蒋介石堵死时,柳州人又徒手造出了广西第一台军用战斗机,并把它开向战场。


柳州人也有智慧。从一个个零件中,生生地拼出一个世界级的车企。


兴许正是因为这些,那年的柳州笑了笑,撕了手中的剧本,然后头也不回地,向远方走去。


这一路很难,产业升级、环境和发展的抉择等等等等,但柳州,从未放弃。


你能从柳州的身上,看到昔日中国的影子——接受了苏联的援助,在摸索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流过汗、流过泪、也流过血。


最终,从一穷二白,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