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互动

北京广西企业商会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了,请扫描下面得二维码关注

联系商会

主办: 北京广西企业商会

电话: 010-56106077

E-mail:bjgxsh@126.com

八桂米粉系中华

发布时间:2017-11-14 09:17:00 查看次数:4605


中华米粉,源远流长,八桂粉韵,香飘神州。走遍鸟瞰广西城乡,街头圩镇,处处都有米粉店铺摊档。

20153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时,动情回忆起自己年青时代第一次到桂林的往事:


习总书记会见广西代表

“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美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纯净优良的生态环境,饿了在街边吃一碗桂林米粉,这些都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米粉,又称米线、河粉、倮条、粿条、粄条或粉干等等,是中国南方的一种民间小吃,亦简称粉。是以稻米为原材料,经热加工处理后,制作的细长条状食材,主要流行于江西、两湖、两广、云贵川、海南、福建、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


始于江西

国学大师钱钟书

2000320《桂林晚报》刊载散文《桂林米粉起源探秘》,文章提出一个猜想:“修灵渠的秦军吃不惯大米,按照合落(饸饹)面方法发明了米粉。”新世纪以来,一个现代人的猜想演变为所谓“民间传说”,广为误传。事实上,米粉在中国的出现早于饸饹面。

学界对米粉(或称米线)最早做出准确考据的学者是江苏无锡人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管锥编》考据,中国最早的米粉记录始于东汉。时任九江(今江西九江市)太守服虔在《通俗文》记载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大米再加工成条索状食品——“  ”。其加工工艺为“煮米为   ”。(米字+索字的组合字,校对印刷时注意拼字)“以江西最著”。这是关于中华米粉的最早记录,比同样手段加工出的饸饹面条端上国人餐桌的元代中晚期,早了一千多年。


时至今日,在广西北部桂林一代的方言中,仍将“吃米粉”说成是“(米索)米粉”。

米粉随着赣商、湘商的商业行为、移民活动、戏剧演出等事件、逐渐进入广西。其主要路径,是经全州、兴安、灵川,在桂林形成本土特色,最后传播全广西。


传入广西

据《灵川县地名志》载,元代的时候,一户秦姓人家,在灵川县灵田乡小水村外古商道路旁,开了一家米粉店,以后家族繁衍,逐渐形成自然村落,村名即为“米粉店村”,这个村名沿用至今,由此可知,米粉传人广西的时间不晚于元至正元年(1341)。经过七百多年与各民族风俗融合、与地方饮食文化交流、演变,逐渐形成了品种多样化,风格特色化的“广西米粉”系列,在中华米粉家族中独具芬芳。


载入史册

《四库全书》收录之黄佐《泰泉乡礼》中关于米粉的记录

明嘉靖九年(1530)广西学政、《广西通志》总簒黄佐,在广西藩司衙门刊印了他的专著《泰泉乡礼》。该书对乡村民间组织的礼教、行为做出了具体规范。因为成书于广西的缘故,黄佐在书中特别强调了米粉对“乡约”的规范的作用:“孟月朔具果酒三行,饭食一会。余月则去酒果。或直设饭,或米粉面食亦可。”——每一季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准备水果、酒若干,聚餐一顿,闰月则不备酒和水果,或者直接吃饭,或者吃米粉,面食便可以了。《泰泉乡礼》卷二这一段话,是对广西米粉最早录入典籍的文字记录。清乾隆年间,《泰泉乡礼》被收入《四库全书》。


米粉开边贸


苏元春像

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战争结束,广西提督苏元春为戊边安民,移民戊边,在驻地拦岗闸(即隘口)建房造圩,鼓励边民聚居经商。来隘口赶圩的群众,每人次赏赐铜钱5枚,免费施粥或米粉一碗,招引边民群众。一碗米粉启动了近代广西边境重开对外贸易。


“米粉党”人


桂林学界老照片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废科举,各省纷纷兴办新学。然而,腐败的毒瘤已经渗透了大清帝国的肌理。1907227日上海《申报》发表《桂林学界腐败》一文,揭露广西省城五所高等学堂的总办沈赞清索贿的手段,任命教师,不看才学,只看其孝敬的金额,若有学生对教师能力不以为然,沈公即不准吃饭,必须悔过而后始准吃饭,饿至一日,多有悔过,而吃饭者竟自不悔过,昨不吃饭者晚闻卖米粉者,过堂不吃饭皆买吃米粉,故有所谓‘米粉党’及‘悔过党’二种



米粉赋诗

清朝末年,桂林米粉已经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最具典型代表的品种是“马肉米粉”光绪三十一年(1905),国画宗师齐白石游览桂林,在城中小住了大半年,美术大师亦是美食专家,齐白石在桂林领教了桂林会仙楼的马肉米粉的美味,念念不忘。1921年,老人赋诗《忆桂林往事》,赞美道:“粉名马肉播天涯,粥号鱼生美且佳。世味饱尝思饮水,几曾经过会仙来。”



米粉选举

民国肇始,专制解体,国家权力被一分为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众投票选举活动在中华大地上展开。遗憾的是,当时城乡居民大多数是文盲,根本不理解投票选举有什么意义,所以什么人响应。在广西省城桂林,参选党派想出了一个招徕投票人的方法:在发给选票时,每一初选人附送一券,上写凭券发米粉若干碗,如未使用或使用未完的数量,得按值换取现金。

桂林米粉介入中国首次民选,这一事件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政党史、议会史、宪政史的典型案例,至今仍被收录入两岸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中。



红色将领

李天佑上将(李亚宁提供)

广西米粉,抚育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的优秀儿女。19286月,桂林“定桂门”米粉店小伙计李天佑投军李明瑞部,参加百色起义。1955年,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莫文骅中将


1924年,邕宁县亭子乡少年莫文桦考上了南宁市模范高等小学,每天以“两个铜板,中午在街摊上吃碗米粉充饥。”后来考入广西陆军军官学校,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55年,莫文桦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张英少将(张鲁元提供)


1936年,一份介绍国内外人文历史、地理的杂志《史地知识》在上海创刊号。该期杂志刊登了题为《山明水秀的东方瑞士——桂林》的散文,首次以欧洲的瑞士比拟桂林。文中描述桂林米粉在各地的经营状态。作者黄文荃是中共地下党员,广西桂林人,本名莫高芳,后化名张英,1950 9 14 日,张英被任命为新中国首任驻瑞士大使馆武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米粉抗战

抗日战争中,数十万八桂子弟走出广西,饮马长江、驰骋半壁民国;民族危亡岁月,广西承担了大后方的责任,米粉穿插在历史事件的间隙,每一碗,都浸泡着那一个时代,见证民族的兴衰荣辱。“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大批文化名人进入桂林,米粉充当了安抚心灵创伤的良药,同时转换为一股承载民族情感,鼓舞抗战斗志的力量。


米粉乡愁

白崇禧将军的儿子,旅美桂林籍作家白先勇说,桂林除了山水甲天下,米粉也是天下无双。因为桂林水质好,搾洗出来的米粉,又细滑又柔韧,很有嚼头。……我回到桂林,三餐都到处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乡愁引起原始性的飢渴,填不饱的——我吃的不是米粉,是乡愁。



1970年,台湾《现代文学》杂志第42期发表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的短篇小说《花桥荣记》。桂林米粉贯穿故事情节,表达了远离故土的主人公剪不断的思乡情怀。是史上第一篇以桂林米粉为重要背景的小说作品。




壮乡米粉

壮乡儿女,喜食米粉。米粉工艺传入广西后,已经与各民族习俗有机融合,广西壮族同胞六月初六过“礼田节”,为迎接夏收夏种开始。这一天,榨米粉,杀鸡聚餐,亲戚朋友互相登门拜访;农家到田头祭土地神以报“土德”,以米粉,染黄姜,煮熟鸡、熟肉供田神。十月间吃新,各家榨米粉,蒸糯饭,杀鸡,供祖先、土地、社王、神农诸神。




手工米粉压榨


龙州壮族群主压榨手工米粉

广西传统米粉是怎样做成的?将大米在缸内浸泡五至七天,经淘净、磨浆、压干、搅拌成培,再把浆揉搓成粉模大小的圆团。粉模架设在大锅上面,将搓成的圆团米浆入粉模,用人工压榨成粉,使米粉直接入锅煮熟,随即将粉拘出装入筲箕共十多道工序。


21世纪,近平总书记对广西赋予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战略”的背景下,广西米粉,以恪守传统文化为原则,弘扬中华美食文化为己任,必将成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上一道不可或缺的人文风景线。



本文作者:林志捷